爭當備戰打仗的“老把式”
近日,新華社開設的“近鏡頭•溫暖的瞬間”欄目,回顧了這樣一個畫面︰習主席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一邊向干部群眾揮手致意,一邊順勢將鐵鍬扛在了肩頭。群眾由衷發出感嘆︰“這是個真干過活的‘老把式’。”
“老把式”是晉北地區的方言,過去主要指在農耕生產的某一領域具有精湛技藝和豐富經驗的老手。如今,詞意還特指“行家里手”“精通于某一技能的人”。習主席這個看似簡單的扛鍬動作,是青年時代日復一日、腳踏實地勞動鍛煉所形成的習慣,是質樸勞動本色自然而然的流露,讓人倍感親切、深感欽佩。
在我軍的戰史上,也有很多將帥身經百戰,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備戰打仗的“老把式”。粟裕大將每逢與人閑談,隨手拿起茶杯、煙缸、棋子,就能擺出古今中外重大戰役態勢。他數十年如一日,每晚就寢前都會將衣服鞋襪仔細放好,確保一旦有事便可隨手摸到……這些細節讓一名一生備戰打仗的“老把式”躍然眼前;在解放海南島的戰役發起前,我軍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渡海工具問題。一天,瓊崖縱隊符振中參謀長從海南島乘小木船來前線指揮所匯報工作,兵團副司令員韓先楚看到這一情況並仔細分析戰場態勢後果斷而堅定地說︰“既然符參謀長能坐小木船來到我們這兒,我們也一定能乘木帆船打過去。”後來,我軍成功渡海作戰,創造了“用小木船打大軍艦”的戰爭奇跡,也讓韓先楚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老把式”形象一展無遺……這些名將知曉制勝機理、洞悉戰爭規律,具有豐富的帶兵打仗經驗和高超的作戰指揮藝術。在這些“老把式”的帶領下,無數熱血青年被鍛造成了敢打必勝的鋼鐵戰士,無數年輕部隊被錘煉成了能征善戰的威武之師,無數惡仗險仗成為了驚天動地的恢宏史詩。
如何成為“老把式”?沒有任何捷徑可走,靠的就是刻苦磨礪。“八一勛章”獲得者、火箭軍某旅原一級軍士長王忠心,執行重大任務30余次,實裝操作1500余次,才成為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特戰精兵劉,前後練了5000多次,手上的疤痕層層相疊,才練就了“單手上膛”的絕活兒;空軍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姚凱,在訓練中將低空飛到盡低、遠海飛到盡遠、時間飛到盡長,在搏擊長空中探索極限,終于斬獲“金頭盔”獎。結得千層繭,才能練成沖天翅;歷得風雨侵,才有梅花傲枝頭。唯有歷經千錘百煉,方能成為備戰打仗的“老把式”。
本事不換代,早晚被替代。面對加速演變的戰爭形態、深刻嬗變的作戰方式、風起雲涌的科技革命,沒有一成不變就能百戰百勝的“老把式”。爭當備戰打仗的“老把式”,決不能安于現狀、墨守成規,只有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常練常創制勝新招,讓“老把式”的“含新量”“含戰量”“含勝量”越來越高,才能成為挺立潮頭、引領時代的“好把式”,直面挑戰、不畏艱險的“硬把式”,能戰善戰、決戰決勝的“真把式”。
指揮員是軍隊領導干部的第一身份,備戰打仗是軍隊領導干部的第一職責。面對未來戰爭,每一名領導干部都應當把打仗當主業、專業、事業,心無旁騖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帶頭在重大軍事斗爭實踐和軍事演訓活動中磨礪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成為讓官兵信賴的備戰打仗“老把式”,從而團結帶領官兵一往無前、贏得勝利。